关闭

临西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浏览量:35088 | 时间:2023-02-24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构建与临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依据《邢台市“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临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1.县域社会与经济概况。临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隔河相望。全县总面积542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市级园区、299个行政村。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32.67万人,城镇化率43.14%,常住人口60岁以上占17.65%,65岁以上占9.86%。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4495元,公共财政收入5.4亿元。用于卫生投入与2015年相比增加43.89%。

2.“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坚持从强基层、补短板、优布局、提质量着手,构建覆盖全县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我县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铸就“健康临西”新模式,为建设“经济强县、美丽临西”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到2020年,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54个,其中医院8个(公立医院3个,非公立医院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43个(乡镇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及诊所、卫生所53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分别是临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西县卫生健康执法大队,临西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达到1604张、815人和464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33.33%、88.22%和162.15%。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达到4.91张、2.49人和1.42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56.80%、121.35%和208.29%。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到2.63人。床医比、床护比、医护比进一步优化,分别达到1:0.51、1:0.29和1:0.57。顺利完成“十三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预期目标。

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龙头,建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的4个医联体,建成全省第一家中医智能医共体。中医药服务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83.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着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减轻群众看病贵负担。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县域就诊率达到80.2%。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维护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我县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健康小屋、健康积分、一键通村医等惠民服务成为全省惠民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亮点。健康扶贫模式入选“全国优秀扶贫案例”,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均不低于90%,实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零发生”。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5.86%,慢性病签约、履约达到10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1.24%。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5.16/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63‰,婴儿死亡率1.13‰,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预期目标。

我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弱项依然突出。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十三五”期末要素指标完成情况看,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配置和医护比、床人比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并成为影响和制约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二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薄弱。疾控、监督、妇幼机构经费不足,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紧缺,队伍老化,装备落后,功能不完善,医防结合不紧密、平急结合不充分、不适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新要求。三是医疗机构间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协调不够,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不畅,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尚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不足,部分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四是中医药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西化”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中医药服务体系、模式和机制还不能完全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1.机遇。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卫生健康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更加凸显。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和持续流行,使常态化疫情防控的任务压力依然艰巨复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亟待提升,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迫在眉睫。临西城市发展定位、“六个临西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将助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2.挑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疾病谱不断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高发,传统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相互叠加,多重疾病负担并存、多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状况将长期存在,“一老一小”等多重健康需求迸发,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压力、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度持续增大。“十四五”时期,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内涵,构建适应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整合型、智慧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促进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题,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短板,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机构之间从“自主发展”转变为“整合协作”,推动城乡居民享有便捷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以贯彻国家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主导,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平急结合,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布局,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3.坚持功能整合,上下协作。以基层为重点,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强化分工协作,上下协作,打通制约医疗卫生资源协同联动的关键环节。

4.坚持优化服务,促进均衡。推动改革与改善相结合,优化全过程服务和医疗机构空间布局,强化服务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方便群众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5.坚持改革创新,提高效能。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形成与临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基层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明显增强,特色优势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1 “十四五”时期临西县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现状

2025年目标

指标性质

1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0.37

0.83

预期性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100

100

预期性

3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50

100

预期性

4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发热诊室)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5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91

6.26

预期性

6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49

2.68

预期性

7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42

2.89

预期性

8

每千人口药师数(人)

0.15

0.54

预期性

9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63

3.93

约束性

10

医护比(1:x)

1:0.57

1:1.08

预期性

11

床人(卫生人员)比(1:x)

1:1.30

1:1.60

预期性

12

每千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41

0.62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院类医院床位数(张)

0.55

0.85

预期性

1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的占比(%)

100

100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60

4.50

预期性

16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60.00

100

预期性

三、总体布局资源配置

围绕我县打造邢台东南门户、“经济强县、美丽临西、花园城市”“三宜三清”城市发展定位以及北部新城区、东部开发区、南部老城区、西部生态区县城“四大板块”建设和“一核六纵七横”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统筹优化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中心城区重点支持县办医院提标扩能建设,基层优先支持县重点城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一)机构布局

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

1.医院。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医院)。

公立医院。公立医院是政府向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主要承担县域内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

“十四五”期间,在县域内,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支持设置精神、口腔、护理、康复、老年病等公立专科医院。保留临西县人民医院、临西县第二人民医院和临西县中医院,增强政府落实符合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投入责任,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临西县人民医院。重点加强“五大中心”和疑难重症专科建设,积极推进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老年医学、儿科、精神等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期末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

设临西县第二人民医院。以慢性病、老年病、康复、护理等为重点,规范医院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设临西县中医院。重点康复医疗中心、老年病治疗中心和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中药共享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带动全县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是公立医院的有效补充,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或高端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中医、精神、肿瘤、儿科、检验、影像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重点支持发展康复、护理、养老、安宁疗护等服务。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所)、厂矿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

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包括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中心乡镇卫生院。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可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十四五”期间,在保留乡镇政府所在地原设置的9所乡镇卫生院的同时,继续保留吕寨镇姚楼、大刘庄镇黎博寨、摇鞍镇乡白地原卫生院医疗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分别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中心乡镇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常见手术和慢病管理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周边区域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10万居民规划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慢病管理等综合服务,并受县级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鼓励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鼓励支持条件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万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辖区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慢病管理等工作。

小区卫生站。所有新建、改建小区按标准设置卫生站,2000人口以上居民小区设一所卫生站,不足2000人口的居民小区按照“就近相邻、每2000人至少设置一所”的原则联合设置卫生站。居民小区卫生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以小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工作。

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对村较大、人口较多和自然村较为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再设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慢病管理等工作。

诊所、医务室(卫生室)。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门诊部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行准入管理。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由政府举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原则上为政府主办,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急救中心(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等。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临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合理界定功能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设临西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支持该机构标准化建设,除承担保健、医疗工作任务外,协助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指导下承担妇幼保健工作。

“十四五”期间,组建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基本科室设置比例达到80%以上。保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功能,健全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设立县级0-6岁儿童近视防控干预指导中心,负责本辖区0-6岁儿童近视的视力复筛和复查、转诊服务、眼病诊疗、干预随访及咨询指导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结合实际扩展相关服务项目,增加必要设备和专业人员。

急救机构。依托临西县人民医院设立县急救站,每个二级医院设立急诊科,各乡镇卫生院设立急救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提升乡村医生在院前医疗急救中的服务能力。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的标准配齐救护车。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构建覆盖全县、统一指挥、高效协调的院前急救网络。

精神卫生机构。支持县人民医院设精神卫生科和病区(床位30张),按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落实,构建以县医院为主体、中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主要承担本辖区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等任务。县卫生健康部门应在辖区内依托医疗机构设置精神专科或精神卫生中心,承担各类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信息收集等培训与指导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举办专业精神卫生机构。

4.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鼓励设置独立的县域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机构,与县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县域资源共享。鼓励发展疗养院、护理中心、康复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康复护理等服务。县至少设一所康复中心,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支持设置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

按照法律、法规和区域规划,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卫生健康服务或管理机构。

(二)资源配置

本着“增加总量,优化存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以公共卫生风险防范要求和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统筹“平时”服务和“战时”应急双重需要,急性和非急性疾病防治并重,着眼全县卫生资源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实际,依照《邢台市“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配置全县卫生健康资源。

1.床位配置

1)合理增加床位规模。2025年,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26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95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31张。医院床位配置中,公立医院4.15张,非公立医院0.80张。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按照每千人口0.85张配置。

2)优化床位结构。适度控制治疗床位增长,增量床位优先向传染病、重症、妇产、儿科、肿瘤、康复、精神、老年病等领域倾斜。其中,传染病救治床位按30-50万人口不低于50张要求配置;根据医疗机构类别和床位使用功能,实行床位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床位急慢分开。

3)提高床位使用质量。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规划编制床位数应当基本保持一致,开放床位数超过规划编制床位数的要区分情况逐步调整规范,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推动县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二级医院不高于8天。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实行统筹调配。

 

2  “十四五”时期临西县医疗机构床位配置

机构名称

2020年床位数(张)

2025年

床位数(张)

备注

实有床位

编制床位

公公立医院

临西县人民医院

550

450

800


临西县中医院

180

130

280


临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190

190

200


临西县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90

90

90


小计

1010

860

1370


乡乡镇卫生院

吕寨中心卫生院

60

60

45

包括姚楼卫生院

老官寨中心卫生院

30

30

45


下堡寺中心卫生院

30

30

45


中心卫生院

30

30

45


临西镇卫生院

30

30

65


河西镇卫生院

30

30

60


大刘庄镇卫生院

60

60

45

包括黎博寨卫生院

东枣园乡卫生院

30

30

35


摇鞍镇乡卫生院

60

60

45

包括白地卫生院

 

360

360

430


非公立医院

 209

180

260


   

1579

1400

2060


2.人员配置

按照《邢台市“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要素指标,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工作量为依据,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实现各类人才规模与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

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6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2.89人。加强儿科医师、麻醉师、助产士等紧缺医技人员培养,大力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每千人口药师(士)数增长到0.54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00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人。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应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适应社区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守门人要求,2025年,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置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按每万人口配备3.93名全科医师,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应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队伍建设,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并落实到位。2025年,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3人。每万人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达到1.75 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按每万名人口配备1名的比例配备,按照设置床位数以1:1.7确定临床人员。

其他卫生健康机构。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量,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配置人员。

3“十四五”时期临西县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人员配置

机构名称

2020年现状

2025年规划目标

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

护士

执业(助理)医师

注册

护士

县公办医院

临西县人民医院

136

205

320

445

临西县中医院

96

77

106

125

临西县第二人民医院

79

67

80

85

临西县妇幼保健院

24

28

55

45

小计

335

377

561

700

乡乡镇卫生院

吕寨中心卫生院

19

11

19

11

老官寨中心卫生院

10

3

15

7

下堡寺中心卫生院

15

3

15

7

中心卫生院

9

2

15

7

临西镇卫生院

6

4

21

10

河西镇卫生院

9

3

20

10

大刘庄镇卫生院

12

7

15

7

东枣园乡卫生院

14

1

14

7

摇鞍镇乡卫生院

16

4

16

7

小计

110

38

150

74

非公立医院

34

35

83

83

合计

479

450

794

857

3.设备配置

优化医用设备配置。按照“总量控制、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配置规划和准入管理。严禁公立医院超常装备。严禁使用国家已公布淘汰的机型。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其他医疗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合理配置。鼓励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检测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县域医学影像、检验检查等共享中心,推动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鼓励发展社会化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和影像中心,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结果互认和资源共享。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配置。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大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加强承担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体外膜肺(ECMO)、移动 CT、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仪(PCR)、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配置。

4.技术配置

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扶持包括内镜和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区域全覆盖。

2025年,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科教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创新能力强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加强对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疾病研究,积极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每年按要求向市卫生健康委推荐,每年至少匹配1个。遴选一批市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1至2个周期的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打造一批代表我县特色优势、市内领先、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领先学科。积极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优势特色,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与应用。

专栏1  “十四五”临床重点专科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支持不少于3-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整体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水平。

2.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支持不少于5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提高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

3.医学重点学科。围绕眼科、骨科、心血管内科等学科,打造一批代表我县特色优势、市内领先、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领先学科;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科、胸外科、心血管科等为重点,建设一批解决重大疾病诊疗问题、达到市内或省内先进水平的学科。

5.信息与数据配置

依托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县级全员人口、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健康扶贫等数据库。通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计划生育、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类业务应用系统,自下而上采集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服务信息,实现各级各类数据共享。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按照《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二级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70%;落实《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实现二级以上医院的90项指标。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推进健康监测、智能辅助诊疗等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加强健康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完善健康管理、家庭医生服务、慢病临床决策等应用平台建设。发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枢纽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病服务为抓手,实现重点人群、重点疾病、主要健康影响因素的综合防控与长效管理数字化。

专栏2  “十四五”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

1.健康信息数据库建设。支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向政务云迁移,优化提升平台性能。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动态更新健康信息资源目录。

2.健康信息互联共享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内信息共享。建设跨机构电子病历调阅共享、医疗公卫信息共享数据库。

3.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设。依托省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促进电子健康码、医保码系统融合使用。

4.“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支持县办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继续推广电子健康码。扩大远程医疗网络覆盖范围,实施县域医疗机构远程诊室建设项目。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构建强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

立足常态化防控需要,健全以县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提高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标建设和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设备配置,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100%达标。支持县疾控中心建设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车辆、特种专业技术车辆配置(包括移动检测车),具备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满足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现场快速检测、标本运输、督导检查和现场应急处置等多领域业务需求,全面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

2.健全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健全县、乡两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病区。在疫情发生时,按照传染病床位配置标准,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按照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标准,高位推动健康驿站建设和隔离点储备扩容。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标准化的发热诊室,一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发热筛查门诊,设置可转换的应急物理隔离区和隔离病房(观察室),配备必要的消毒产品、防护物资并做好储备,强化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具备重大疾病监测、筛查、隔离观察、转诊和随访管理能力。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

3.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人群、区域协同、联防联控、智慧化的综合监测系统和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响应机制。加强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监测协同,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依法依规落实疫情信息报告制度,构建全程追踪和回溯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提升全域监测和预警反应能力。

4.建立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实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健全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上下联动的应对处置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属地责任,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完善应急决策系统、操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专栏3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保急需保必需”和“填平补齐”的原则,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验室设备配置。支持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

2.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诊建设。加强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支持临西县健康驿站建设和隔离点储备扩容。

(二)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构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到2025年,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

1.推进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建设区域综合医疗中心,加强县人民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救治中心建设,构建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2.强化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到2025年,县人民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服务水平。针对重点病种,强化“外引内联”,加强与京津冀知名医院在学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县级医学龙头学科、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提高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科、感染科等专科能力,完善二级诊疗科目设置,推广内镜、介入治疗等微创技术,有效承担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任务。

3.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支持下堡寺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到2025年,使其成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加强基础设施、特色科室建设,通过优化机构布局、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工作机制、激发队伍活力,统筹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努力补齐短板和弱项,有效满足区域群众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4.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办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实行县乡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后勤服务、信息系统等统一运作,统筹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强化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水平。

5.加强医疗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在疾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促进智慧医疗发展。强化依托县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落实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居民健康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建立跨部门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疫情的能力。实现医联体和医共体内信息系统统一运营和互联互通。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以县人民医院搭建的“在临西看京医”平台以及县中医院的“中医智能医共体平台”模式为引领,鼓励全县医疗机构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移动医疗应用。配合市直相关单位建设市、县两级远程医疗综合管理和运营监管系统,做好与省系统的对接,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县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加快手机APP 家医签约移动平台建设及推广。

6. 实施患者体验提升行动。推动公立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建立患者综合服务中心(窗口),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预约诊疗、门诊和住院等一体化服务,形成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多学科诊疗、日间医疗服务、合理用药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管理等医疗服务领域十项制度,建立针对疑难复杂疾病、重大突发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与管理制度,形成患者接诊、治疗、转诊、管理的科学流程。

 

专栏4 县办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重点建设项目

1.支持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千县工程”确定的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建设项目、县级医院“五大中心”能力和提标扩能建设,支持配备移动核酸检测车。

2.支持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项目建设。

3.智慧医院建设项目。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项目,达到4级建设水平。

4.支持下堡寺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到2025年成为县域医疗次中心。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运行体制机制,发挥基本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底”作用。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和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支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全部规范化建设标准,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病护理、老年健康等一体化服务的全覆盖。

2.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拓展延伸。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60岁以上乡村医生占比下降5%,加强护士配置,强化急救、全科、儿科、康复、护理、中医药和公共卫生等服务能力,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断50种常见病、多发病。城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在内部建设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农村地区探索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统筹规划,毗邻建设。

3.加强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或发热诊室,村卫生室、小区卫生站设置临时留观室(点),强化预检分诊与发热患者的筛查管理,提升及时发现、依法报告和处置传染病能力。支持乡镇卫生院配备负压救护车。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重点开展核酸采样、抗原筛查等实践操作,满足和推动核酸采样“关口前移”要求,持续强化“哨点”作用。

专栏5 乡镇卫生院重点建设项目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打造成以慢病管理为特色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群众就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服务。

2.社区医院建设。支持“建筑面积≥3000平米,开放床位≥30张,床位使用率≥7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加强社区医院特色科室建设。

3.重点建设项目。支持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提标扩能项目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配备负压救护车。

(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建立以中医院为龙头,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按照国家中医医院设置和建设标准,持续加强县中医医院建设,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0%。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到202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置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在综合医院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科室间、院间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

3.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中医医院围绕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专科加强建设,完善相关业务用房,优化功能布局,改善诊疗环境,强化设施设备配置,提升中医诊疗能力和临床疗效。加强中医综合治疗区(室)建设,挖掘、整理、评估、优化、创新、推广一批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加强治未病和康复服务区建设,为群众提供融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中医药服务。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传承名医学术经验、掌握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强、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药人才。加强中药制剂室建设,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特色中药开发应用。

4.提升中医疫病防治能力。加强中医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强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提升临床救治效果。规范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设置和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急诊医学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

专栏6   中医重点工程及中医传承建设项目

1.重点工程项目。支持县中医院医技楼建设项目建设。

2.国医堂建设项目。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全覆盖。

3.中医优势临床专(学)科建设项目。以脾胃病、血液病、肛肠、骨伤、针灸、肾病等中医专(学)科为重点,建设中医优势专科。遴选1-2个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到2025年在全县建设至少1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中医学徒20人。

(五)推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强化接续性服务措施,完善“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链条,建设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保障网络。实现“以治病为中心”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1.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健全以妇幼保健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

 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县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县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转诊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儿童重大疾病、疑难复杂疾病和急危重症诊治能力。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床位数达到2.50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7名,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师和2名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师。

 构建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防控项目,减少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缺陷儿出生。推进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建设,协助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信息报送、项目管理等工作。推进县级产前筛查中心建设。到2025年,全市产前筛查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均不低于95%,县至少有1个独立开展产前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

2.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加大对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形成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扩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建设一批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乡镇(街道)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基本全覆盖。到 2025 年构建“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的服务供给体系,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 4.5个。

3.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覆盖老年患者疾病急性期、慢性期、康复期、照护期、生命终末期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功能布局,构建覆盖生命全过程、便捷可及、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全部设立老年医学科。推进国家、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县至少设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安宁疗护病区,支持一级、二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医疗机构,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规划建设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提升县域医共体老年病诊疗和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医养一体·两院融合”模式。支持医疗机构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依托医疗资源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优质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中有养”。养老机构通过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护理站或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等形式,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疾病预防、中医调理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实施“养中有医”。对选择居家养老的群众,全部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居家有约”服务。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形成保障有力、科学健全的政策体系,提高“失能有保”服务能力。引导居家护理服务机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个人负担和护理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居家护理体系。

4.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县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疗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 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床位。健全完善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医疗中心,增加辖区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完善住院康复、日间(门诊)康复、居家康复紧密结合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康复医疗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5.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防治中心建设,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和使用制度,全面提升精神心理服务保障能力,鼓励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开设精神(心理)科,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重点提高抑郁、焦虑、孤独症等心理行为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到2025年,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建设专业机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和完善全县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精神卫生工作。

6.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职业病监测评估、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职业病诊断救治三类技术支撑机构及相关专业机构组成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疾控机构、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配置,建立县、乡镇两级职业病诊断救治技术支撑机构。健全职业病防治服务体系,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职责,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7.完善血液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二级及以上医院血液科建设和设备配置,确保临床用血与当地医疗卫生发展趋势相适应。建立血液安全管理体系,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血液安全监管。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等工作,将无偿献血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卫生城市创建等结合。推进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血液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血液质量安全和调配管理。建立血液安全监测报告和专家研判工作制度,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最大程度降低血液安全风险。提高突发公共事件血液应急保障能力。

8.加强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职能科室等组成的健康教育网络,为健康促进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推进各级各类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兼)健康教育科(室)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动员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事业单位、卫生健康行业学(协)会等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

专栏7“十四五”时期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项目

1.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支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提质扩能建设,到2025年达到二级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

2.婴幼儿照护服务工程项目。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管理规范、模式可复制的示范单位,加强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支持开展公共场所母婴室标准化建设。

3.产前基因免费筛查工程项目。实现全县出生缺陷免费筛查全覆盖,确保建档立卡孕妇应筛尽筛。持续开展孕期唐氏综合征和听力障碍筛查、诊断和干预,有效防止智力低下和聋哑儿出生。

4.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支持县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建设。支持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5.康复中心服务能力提质工程项目。到2025年至少有1所康复中心;推广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康复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

6.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项目。支持县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

强化体系支撑

(一)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调整完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强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使用与激励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护士配备力度,落实护士配备标准,保障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在统筹卫生编制总量内,医联体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分别核定、统筹使用。加大基层人才建设,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一体化管理,落实“县招乡管村用”原则。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两个同等对待”政策。

专栏8  医疗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全科医生培养。培养培训全科医生达到每万人口3.93名。

紧缺人才培养。以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理、中医、康复、护理、心理健康、老年医学等为重点,县级医院临床骨干医师每个专业达到2-3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中医2-3名,儿科、妇产科临床医师1-2名。

学科带头人培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高端创新人才,持续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公共卫生人员培养。支持疾控、妇幼、监督、职业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按编制配足人员。

(二)强化卫生投入政策落实。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发展投入机制,落实符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责任,细化、量化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类医院、传染病、精神病、康复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健全各级财政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保障,促进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同衔接。加强财政对托育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和捐赠。

(三)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按照“在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要求,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持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及时稳妥有序调整。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价格监测评估考核,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到2025年,建立分类管理、多方参与、科学确定、动态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功能。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医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决策机制,加强医院运营管理,整合业务系统和资源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完善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综合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有序就医秩序建立和居民健康改善等方面考核。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将服务质量数量、运行效率、患者满意度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

(五)提高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效能。加强监督体系和队伍建设,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从业人员、行业秩序等的监管。互联网+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和5G现代网络技术,提升精准化监督执法水平。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发挥信用、信息公开、风险预警和评估、网格化管理等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依法联合惩戒体系,推行综合监管结果统筹运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性。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强化责任担当,落实主体责任,为实现规划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严格规划实施加强政府管理责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应符合规划要求和程序。严格审批制度落实,保证卫生健康事业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强化部门协调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医保、自然资源和规划、人力社保、机构编制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有序实施。

(四)加强监督考评政府将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必要时开展联合督查,推动规划有效落实。


《临西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政策解读